第一,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1号)规定,自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月
第一,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1号)规定,自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第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5号)规定,一、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5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45万元,下同)的,免征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超过15万元,但扣除本期发生的销售不动产的销售额后未超过15万元的,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取得的销售额免征增值税。
二、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小规模纳税人,以差额后的销售额确定是否可以享受本公告规定的免征增值税政策。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中的“免税销售额”相关栏次,填写差额后的销售额。
三、按固定期限纳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可以选择以1个月或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一经选择,一个会计年度内不得变更。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九条所称的其他个人,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形式出租不动产取得的租金收入,可在对应的租赁期内平均分摊,分摊后的月租金收入未超过15万元的,免征增值税。
五、按照现行规定应当预缴增值税税款的小规模纳税人,凡在预缴地实现的月销售额未超过15万元的,当期无需预缴税款。
六、小规模纳税人中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销售不动产,应按其纳税期、本公告第五条以及其他现行政策规定确定是否预缴增值税;其他个人销售不动产,继续按照现行规定征免增值税。
七、已经使用金税盘、税控盘等税控专用设备开具增值税发票的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未超过15万元的,可以继续使用现有设备开具发票,也可以自愿向税务机关免费换领税务Ukey开具发票。
八、本公告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最新的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是如何规定的?】这个问题进行的解答,希望对您帮助。
作为会计,你知道年薪发放的税收筹划吗?
单位若在工资发放方面存在问题——比如用小金库发钱,或通过报销发票方式、冒名方式领取工资,不仅税务会盯着你,社保也会盯着你;涉及国资的,审计也会盯着你。随着各部门监管体系的完善,这里边的风险是越来越大,违法乱纪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逃税的动机导致了目前工资发放的乱象,我们称之为“蛮干”。其实在我国现行的政策环境下,对员工的报酬是有最省税的发放方法的,我们提出的“分开发和平均发”就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薪酬发放方法。
分开发就是将员工的年薪分为工资和年终奖两部分,分别发放,这样年终奖就可以利用国税发【2005】9号文的优惠政策,除12个月再确定税率,依法大幅度减少纳税额;平均发就是让每个月的工资尽量一致,不要忽高忽低,以便避开高税率,适用低税率,同样也可以减少纳税额。
单位要制定最省税的薪酬制度,就必须考虑薪酬发放中的临界点问题,特别是年终奖的临界点,多发1元,至少要多纳税1155元,最多会多纳税88000元,这可不是小数。为解决超过临界点(比如多发1元)的零头问题,我们参考上市公司的薪酬体系,将员工的年薪分为三个部分:工资、奖金和风险保证金。工资按月发放,奖金年终发放,风险保证金每年扣下(主要扣除零头部分),三年一发。
对于工资和奖金的具体发放数额,我们是这样推算的:从税率出发,分工资和奖金给定同档税率的数额,超过税率临界点的零头部分,作为风险保证金予以扣除,三年一发。比如要把某位员工的薪酬税率控制在3%,每月给他发放的工资最多是5000元(不考虑社保),减掉免征额3500元为1500元,适用税率是3%,全年发放工资60000元;每年给他发放的年终奖最高是18000元,除12个月为1500元,适用税率3%;假如扣他2000元保证金,这位员工的年收入应是80000元。倒过来说:若员工的年薪在80000元左右,就能把他的个税控制在3%这档税率上,但他的年薪必须这样发放:每月工资5000元(全年60000元),年终奖18000元,零头2000元扣下,攒在一起发放——因为不扣下,每年会增加一档税率;攒下发放,只在发放年度增加一档税率。
以此类推:要把员工的薪酬税率控制在10%,每月给他发放的工资最多是8000元(不考虑社保),减掉免征额3500元为4500元,适用税率是10%,全年发放工资96000元;每年给他发放的年终奖最高是54000元,除12个月为4500元,适用10%的税率;假如扣他10000元保证金,这位员工的年收入应是160000元。倒过来说:若员工的年薪在160000元左右,就能把他的个税控制在10%这档税率上,但他的年薪必须这样发:每月工资8000元(全年96000元),年终奖54000元,零头10000元扣下,攒在一起以后发放。
要把员工的薪酬税率控制在20%,每月给他发放的工资最多是12500元(不考虑社保),减掉免征额3500元为9000元,适用税率是20%,全年发放工资150000元;每年给他发放的年终奖最高是108000元,除12个月为9000元,适用20%的税率;假如扣他12000元保证金,这位员工的年收入应是270000元。倒过来说:若员工的年薪在270000元左右,就能把他的个税控制在20%这档税率上,但他的年薪必须这样发:每月工资12500元(全年150000元),年终奖108000元,零头12000元扣下,攒在一起以后发放。
要把员工的薪酬税率控制在25%,每月给他发放的工资最多是38500元(不考虑社保),减掉免征额3500元为35000元,适用税率是25%,全年发放工资462000元;每年给他发放的年终奖最高是420000元,除12个月为35000元,适用25%的税率;假如扣他18000元保证金,这位员工的年收入应是900000元。倒过来说:若员工的年薪在900000元左右,就能把他的个税控制在25%这档税率上,但他的年薪必须这样发:每月工资38500元(全年462000元),年终奖420000元,零头18000元扣下,攒在一起以后发放。
25%的税率对一般单位的员工来说已经够用了。再往上就是30%、35%和45%的税率了,不适用大多数人。但如果单位存在这样的高税率,财务人员可以按照我们的思路自己算算。爱心提示:在计算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社保。
做筹划从解析业务流程入手
在企业界流传这么一句话:愚蠢者去偷税,聪明者去避税,智慧者去做税务筹划。筹划自己的纳税行为,是企业经营者的权利,也是其智慧经营的表现。而要制订具体科学的税务筹划方案,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
税务筹划注重业务过程
许多企业纳税的最大误区就是只看到税收的交纳过程,不注重税收的产生过程,把税收单一的让财务人员来完成。我们来分析一下税收是怎么产生的。企业是因为有了经营行为而缴税,那经营行为从哪儿体现的呢?税务机关要查账,是通过账本来查看你的业务过程,但无论怎么查账,税务机关永远都不会完全相信企业的账簿,因为账可以通过人为做出来。税务机关只相信企业的合同或者相应的证明,因为业务是按合同发生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合同决定业务过程,业务过程产生税收。但企业的合同没有一份是财务部门签订的,都是业务部门签的。那财务与税收是什么关系呢?仔细分析一下,他们只不过是将业务部门产生的税收在账务上反映出来,并交纳到税务局去。财务只是个交纳的过程。所以,业务部门产生税收,财务部门反映和缴纳税收。
现在有不少企业并不注重业务过程的税务筹划,只知道让财务人员在账目上做文章,甚至把偷税当成考核财务能力的标准,这种违法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税务筹划务必加强自我保护
税务筹划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行为,它具有三个特性,同时也是进行税务筹划的基本原则。一是超前性。纳税行为相对于经济行为而言,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但是如果等到企业发生业务行为之后再想少缴税,那就会出现偷税。所以做税务筹划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二是合法性。这是税务筹划的本质特点,税务筹划没有改变税收政策,只对业务过程进行合理选择和策划,符合国家的立法意图,税务筹划只允许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三是实用性。税务筹划必须有用才行,如果没能真正减轻税负,那它就没有实际意义。但同时税务筹划不能盲目进行,纳税方案不是做给自己看的,必须经过税务机关的检验和认可后,才能得以实施。
税务筹划着重要抓住结合点
在理论界,大家公认税务筹划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税收筹划=业务流程 税收政策 筹划方法 会计处理。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要做好税务筹划,使筹划既要合法、又要实用,这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即需要抓住三个结合点。第一,业务流程与现行的有关税收政策结合起来。在发生业务的全过程,纳税人必须了解自始至终会涉及哪些税种?与之相关的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是怎样规定的?税率各是多少?采取何种征收方式?有哪些优惠政策?第二,税收政策与相适应的税收筹划方法结合起来。在准确掌握与自身经营相关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需要与一些恰当的筹划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而找到与经营行为相适应的突破口。第三,税收筹划方法与相应的会计处理技巧相结合。不同的税收要用不同的财务处理方式来处理,否则也会产生税收风险。成功的筹划光有税收政策和筹划方法还不够,因为最终要在会计科目中加以体现,所以还得用好会计方法,把税收筹划的内容恰当地体现在会计处理上,才能最终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今天关于最新的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是如何规定的?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税务筹划的资讯请关注白云财税www.tsbaiyun.com。
视频参考资料:最新的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是如何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