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一个合理的界限,在未达到此界限前,规模效益是递增的,超过此界限后,规模效益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规模的扩大不再具有正的外部
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一个合理的界限,在未达到此界限前,规模效益是递增的,超过此界限后,规模效益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规模的扩大不再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当企业在迅速发展时,若想要扩大企业规模,最好还是确定这个临界值为先。那么怎么样才能确定这个界限呢?
2004年,王飞凌在东莞投资1000万元创办飞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飞凌公司专业生产一种化妆品用的活性胶原蛋白。由于王飞凌的精心经营,飞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意慢慢变得红火,订单也接踵而至。
最近王飞凌更是接到一个化妆品制造公司的大单,该化妆品公司希望飞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给这种胶原蛋白。该公司称,如能保证供应,他们愿意在今后10年内不再购置其他厂的这种活性胶原蛋白,每吨活性胶原蛋白价格为1500元。如果飞凌公司每年只能供应4000吨活性胶原蛋白,则售价降低3%.如果每年固定供应8000吨活性胶原蛋白,则价格降低5%(超过4000吨,不足8000吨,也按此价收购)。
经过初步的市场调查,王飞凌预测,活性胶原蛋白销路好时,从2008年开始,以后10年中,每年可销8000吨活性胶原蛋白,概率是0.4;销售较差时,则每年只能销售4000吨活性胶原蛋白,概率是0.6.
王飞凌分析,如果要达到年产量4000吨活性胶原蛋白,需将成型车间改建,投资50万元,由企业自有资金解决,2008年年初改建,年底可完工。如果达到年产量8000吨活性胶原蛋白,需扩建成型车间,投资800万元,除了自有资金50万元外,其余资金由贷款解决,年利率6%,也可以于2008年初开工年底完工。公司现有生产活性胶原蛋白的变动成本为750元,扩建后则可下降8%。
王飞凌预测,2008年后的10年内,其他化妆品生产公司也需要该种活性胶原蛋白,预计每年需求量大的话可达3200吨,概率是0.6,需要量少的话,也要1200吨,概率是0.4,每吨活性胶原蛋白售价1500元;另外,需缴流转税5%和25%的所得税。
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王飞凌都面临这一个扩大企业规模的问题。可是到底将企业扩大到何种规模最划算呢?王飞凌心中实在是没底。想来想去,王飞凌觉得还是应该向从事税务工作的表弟林德龙讨论讨论。
林德龙听了王飞凌的介绍,说:“这个也不难,用税务筹划算一下就能确定了。”
在对市场销售、购买者的要求,以及飞凌公司的具体情况作了全面的分析之后,林德龙最后提出了三个可行性方案供王飞凌选择。
方案比较
方案一(投资最少,回收期最短,但是税后利润也最少)
用自有资金投资50万元改建车间,生产4000吨活性胶原蛋白,全部卖给该化妆品制造厂。
产品单价=1500×(1-3%)=1455(元)
年销售额=1455×4000=5820000(元)=582(万元)
年固定费用=(年固定资产+新增投资)×折旧率+应摊管理费=(1000+50)×20%+10=2200000(元)=220(万元)
年变动成本总额=750元/吨×4000吨=3000000(元)=300(万元)
年总费用=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总额=220+300=520(万元)
年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总成本-增值税=582-520-582×5%=32.9(万元)
年应纳税金=年销售利润×25%=32.9×25%=8.225(万元)
年税后利润=年销售利润-年应纳税金=32.9-8.225=24.675(万元)
投资回收期=投资额/年税后利润=50/24.675=2.026(年)。
方案二(投入较大,税后利润较高,投资回收期长)
贷款750万元,自有资金50万元,总投资800万元扩建车间,生产8000吨活性胶原蛋白,全部卖给该化妆品公司。
产品价格=1500×(1-5%)=1425(元/吨)
年销售额=1425元/吨×8000吨=1140(万元)
年固定费用=(1000+800)×20+10=370(万元)
年变动费用总额=750×(1-8%)×8000=552(万元)
年总费用=370+552=922(万元)
年销售利润=1140-922-1140×5%=161(万元)
年应纳税金=161×25%=40.25(万元)
年税后利润=161-40.25=120.75(万元)
投资回收期=800万元/120.75=6.625(年)
方案三(投入较大,税后利润高,投资回收期不太长)
扩建成型车间,达到8万吨活性胶原蛋白的生产能力,一部分产品供应该化妆品公司,一部分胶原蛋白供应给其他厂。
每年供应化妆品制造公司的胶原蛋白数量=4000×0.6+8000×0.4=5600(吨)
销售额=1500×(1-5%)×5600=798(万元)
每年供应给其他厂胶原蛋白数量=3200×0.6+1200×0.4=2400(吨)
销售额=1500×2400=360(万元)
年总销售量=5600+2400=8000(吨)
年总销售额=798+360=1158(万元)
年销售利润=1158-922-1158×5%=178.1(万元)
年应纳税金=178.1×25%=44.525(万元)
年税后利润=178.1-44.525=133.575(万元)
投资回收期=800(万元)/133.575(万元)=5.99(年)
王飞凌仔细看了这些方案和图表后发现,第一种方案投资最少,回收期最短,但是其税后利润也是最少的,如果采取第二种方案,投入较大,其税后利润是第一种方案的4.89倍,投资回收期是第一种方案的3.27倍;而第三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的投入一样,但是其税后利润和投资回报期分别为第一种方案的5.41倍和2.96倍。
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与合作伙伴的业务来往,王飞凌找到了企业规模扩张的最佳临界点,因而很容易就做出了选择—第三种方案。
企业投资时关于组织形式的税务筹划
企业在投资时,还应考虑企业的组织形式。因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税收待遇会有差别。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公司企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不少国家对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差别税制。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同,总体税负也将有别。从税法角度看,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和分公司与总公司的关系不同。子公司是独立的纳税人,而分公司作为总公司的分支机构,而不作为独立的纳税人。对于国内投资者,因为分公司不作为独立纳税人,分公司的经营结果是利润或者是亏损都转给总公司,由总公司统一集中缴税,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盈亏在计税时可以互抵,而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就不享受这一税收待遇,而是各负盈亏,各自缴税。一般来讲,企业可以在分支机构设立前期采用分公司形式,后期采用子公司的形式。
企业投资决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的制定不仅与当前现行的税收制度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企业对国家未来的税收政策的预测。这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现行税收制度、税收政策,还要关心国家的税制改革状况、税制改革动向、税收政策的导向,合理合法地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
10年内三种方案下公司运营的主要指标
比较项目
单位
第一方案
第二方案
第三方案
1.产量
把握好税务筹划四个环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税收作为企业经营费用的重要内容,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举足轻重,而如何进行税务筹划,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近几年在企业开展税务筹划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四个环节:
1.把握尺度,乘势而做是税务筹划的基础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对税法的能动性运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它要求筹划者必须精通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熟悉财务会计制度,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与税收政策同步变化、同步思考。例如,大庆石油管理局2003年投资成立了肇源县兴源油田开发公司,利用油田公司闲置资产,从事低效小油田开发建设。我们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提出了按岗位规划聘用相应的下岗职工,对现有人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等措施,使该公司2003年~2005年共减免企业所得税14.341万元。
2.未雨绸缪,制定预案是税务筹划的原则
从运筹学的角度讲,筹划就是增强事件发展的预见性,尤其是要针对事件发展的态势,在事前、事中、事后制定工作预案。由于国家税法制定在先,而税收法律行为在后,但在经济活动中却是企业的经济行为在先,向国家缴纳税款在税后,这就为税收筹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庆昕塑料公司,生产项目为年产2万吨BOPP薄膜。在该公司成立之初,我们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决定通过中港合资的形式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公司,获得了减免国外引进设备进口关税903万元,增值税1.688万元及企业所得税相应额度的税收优惠。
3.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是税务筹划的重要步骤
税务筹划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受到企业内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供应和销售等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达到创造最大经济利益的目的。我们去年12月给烟台一个小企业查账时发现,根据当时财务情况,年终汇算清缴时年应纳所得税额将接近10万元。而且该企业正有一笔5万元的业务将在月底签订,并收回货款。我们向企业提出,如果年应纳所得税额超过10万元,将按33%的税率缴纳所得税,能否结合实际情况,对5万元的收入进行筹划?该企业联合财务、销售部门协商,通过对客户资质、公司资金运转情况等多方面的调查后,决定将这5万元的收入采用分期付款的结算方式与客户签订合同,最终使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10万元以内,按27%缴纳了所得税。
4.诚信互动,规避风险是税务筹划的关键环节
在企业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加强税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致力建立一种协调融洽、诚信互动的税企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有了这种良好的关系为依托,在某些模糊或新生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就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观点和意见,并能够取得税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规避税务筹划风险,节约税费支出。
把握税收筹划的时机
大部分筹划专家认为,税收筹划应具有前瞻性,这可以说是筹划 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是过分强调税收筹划只能在事前进行,不完全符合客观要求,等于给筹划画地为牢。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笔者认为税收筹划的时机应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
事前筹划多为综合性、总体性、时限性较长的筹划。这类筹划要 求较高、较细,必须缜密、系统,有一定的预见性。事前筹划要求操 作者有较好的业务水平和预测能力,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可能出现的 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而且需要管理层密切配合。这种筹划在企业筹建阶段进行为佳。
事中筹划多为临时性、现实性、时限较急的筹划。这类活动要求 有理、有据,吃透政策,摸清情况。事中筹划一是属于补缺型,主要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二是属于前进型,即为后阶段的经济活动提供条件。
例如,2001年9月,一企业要求我们为他们测算当年利润和 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水平。经过详细测算后发现三个突出一是欠税8万元;二是业务招待费已接近控制标准;三是企业研究开发费列支12万元已与上年持平。我们告诉厂方:第一,应尽快缴纳欠缴的税款,每延缴一天,企业将增加40元的损失;第二,业务招待费要 严加控制,以后每开支1000元就要负担330元的税收;第三,适当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以再开支2万元左右为宜,则可多抵扣50%的技术开发费,可节税23100元。这项简易筹划得到满意效果。
事后筹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后进行的,并非毫无意义,所谓“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这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表现。这类活动要求客观 公正,既要总结经验教训,更要完善内控制度,制订相应的方案和措施,使以后的经济活动不再发生错误,遭受损失。
今天关于案例分析税务筹划巧定企业投资规模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税务筹划的资讯请关注白云财税www.tsbaiyun.com。
视频参考资料:案例分析税务筹划巧定企业投资规模